香港新聞博覽館舉行「極端天氣的影響和應對」講座
2025年11月9日

香港新聞博覽館舉行「極端天氣的影響和應對」講座。
香港新聞博覽館舉行「極端天氣的影響和應對」講座。

全球暖化下極端天氣愈見頻繁,颱風、暴雨及酷熱天氣為本港帶來挑戰。香港新聞博覽館於11月8日舉辦題為「極端天氣的影響和應對」的公眾講座,由香港天文台前台長、香港科技大學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客席教授岑智明先生與大家討論極端天氣帶來的問題。

岑智明表示,極端天氣包括颱風、降雨量增加,近日超強颱風海鷗橫掃菲律賓令當地嚴重水浸,颶風梅利莎吹襲牙買加威力亦較樺加沙強勁。同時,冬天寒冷天氣日子減少,本港冬季曾只有一天錄得12度或以下。

近日聯合國祕書長古特雷斯表示,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攝氏1.5度的目標在未來數年無法達到,而巴黎協定訂立減少碳排放的目標仍有距離。岑智明認為,各國要繼續做好潔淨能源,但挑戰十分大。

岑智明又提醒,海平面上升帶來的影響值得關注,如南極州及格陵蘭的冰川融化會令海平面數以米計地上升。同時,全球亦出現極端高溫,2024年印度新德里錄得破紀錄52.3度高溫,更暖的空氣亦帶來更多極端降雨,令多地嚴重水浸。本港面對氣候風險則包括超強颱風、風暴潮、暴雨及熱浪等。2018年山竹襲港造成46億元的經濟損失,預計未來颱風的強度會增加,若颱風襲港時再遇天文大潮,加上海平面上升,風暴潮造成的破壞勢必更大。

他又提到,暴雨會引致水浸及山泥傾瀉。本港今年已發出五次黑色暴雨警告,2023年世紀暴雨的雨量是自1884年有記錄以來的最高紀錄。對於有人建議分區發出暴雨警告,他認為難以實行,因暴雨變化快,不少市民亦要跨區上班及上學。

此外,錄得酷熱天氣會增加市民中暑風險,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發現,本港每年因熱相關疾病的死亡人數達200多人,較糖尿病死亡人數更多。

展望未來,他認為政府、機構及市民都要防患於未然,做好風險評估,包括防風、防水浸等工作,以及盡力減低碳排放。市民在酷熱天氣下進行戶外工作及運動都要注意健康風險。

講座重溫片段將於稍後上載至香港新聞博覽館YouTube 頻道。

岑智明表示,極端天氣包括颱風、降雨量增加,近日超強颱風海鷗橫掃菲律賓令當地造成嚴重水浸,颶風梅利莎吹襲牙買加威力亦較樺加沙強勁。
岑智明表示,極端天氣包括颱風、降雨量增加,近日超強颱風海鷗橫掃菲律賓令當地造成嚴重水浸,颶風梅利莎吹襲牙買加威力亦較樺加沙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