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不覺樓市跌足三年!隨着撤辣、減息等政策出台,新盤氣氛恢復熾熱,排隊買樓人潮湧現,唯政府賣地流拍、甲廈空置率高企等陰霾揮之不散。踏入2025年,環球政經風險加劇,紀惠集團CEO湯文亮及仲量聯行香港主席曾煥平,他們分別被外界視為「好友」及「淡友」,在本刊訪問中將仔細拆解,如何在跌市中尋寶。
撰文:李潤茵 本刊記者
香港樓價自2021年高位回落至今,已輾轉累挫近三成;今年2月撤辣後,跌幅一度收窄,戴德梁行預料,住宅市場全年跌5%。
回顧2024年,本港負資產個案破4萬宗,創2003年來新高,撻訂潮亦步亦趨,7個新盤延遲入伙。儘管樓市走勢波譎雲詭,大行普遍預料2025年會回升5%。
一手樓擠壓二手樓
相較半年前,政策轉向(香港撤辣、美國減息及中國救市)的確帶旺成交,惟仲量聯行香港主席曾煥平維持樓市跌勢預期,原因正是「一手樓仍以震撼價開售,近期101英皇道打正旗號『過去10年最平』,該區二手樓恐都無運行」。
「一手永遠是高於二手,甚至有20%至25%差價,樓市才會慢慢復常,甚至向上。」他指出,當發展商新盤不再減價,而是加價,甚至惜售,就是樓市轉勢訊號。
「自從樓市最大緊箍咒辣招撤銷後,《施政報告》提出放寬住宅按揭成數上限、購豪宅計入投資移民資格等,其實僅屬小修小補,反為國家9月出台政策『組合拳』刺激作用更大。」
曾煥平強調,樓市低迷歸根究柢是經濟差。「某程度上,股市反映預期,中央放寬地方債務上限本應是超重拳,但似乎都無動於衷,反映經濟相當不理想,而香港要重燃經濟火焰,本身沒什麼板斧,純粹是看北水而已!」
與此同時,在中美博弈夾縫下,香港不單處於捱打局面,更加是精神分裂,「經濟要背靠祖國,貨幣卻背靠美國,基本上兩面不是人,甚至特朗普已揚言,為打擊中國,可能連香港都打擊」。
正因內外交困,香港樓市至今未能止跌回升,背後源於三大壓力——第一、發展商的「去庫存」壓力。「坊間通常從供款、市民負擔來看減息,所以認為減25或50點子,收租已經足夠供樓,但其實減息,更重要是看發展商。」
曾煥平解釋,劈價賣樓是為勢所迫,因利息成本愈來愈高,發展商必須「去庫存」。一般來說,發展商所付利息是HIBOR(香港銀行同業拆息)加1至2厘,以前零息環境下,息口僅1點幾厘,但現在HIBOR是站穩4厘幾,「在這種情況下,要知道發展商利息差距是很大,由1點幾上到6點幾,所以只能不斷『去庫存』收窄」。
11月,標普發表研究報告顯示,截至9月本港現樓貨尾,仍有2.1萬伙待消化,超過2023年全年水平,累計新增供應於未來三四年,更可能超過港府10年私樓供應目標的80%,變相迫使發展商減價「去庫存」。
另一邊廂,買家都會受影響。「老實說,即使是自住客,現在買樓付首期,動輒都百幾萬,若然並非急用,將筆錢做美元定期,收息可能都接近4厘,跟以前零息是兩回事,可以先租樓,等樓價再跌。」
所謂樓市「未跌定」,意思就是買樓人數未夠多,「始終還是有人想等到明天,眼見現在的經濟環境不好,若果擔心明天樓價平過今天,很自然會延後買樓決定」,曾煥平表示。
同樣地,發展商什麼情況會加價呢?就是「愈來愈多人買樓,甚至自己不夠貨賣,譬如有1000個單位,賣出800個,剩下200個時,發現外面原來還有成千人排隊,也沒理由不加價吧!」
曾煥平強調,發展商都是做生意,除非減息幅度大增,否則利息支出高企下,唯有減價促銷,「誰當選美國總統,因而變得很關鍵。雖說特朗普是生意人,有些人認為他會減息,但不要忘記關稅方面,其內閣成員都是鷹派」。
中美關係絕對是港樓變數。一旦美國向中國產品徵收60%關稅,其國內通脹勢必難以下降,甚至未來持續上升,結果是拖慢減息步伐,「他始終要順應美國主流文化,即保護主義、貿易壁壘,甚至可能變本加厲。在這種形勢下,香港經濟復甦步伐會緩慢,中國經濟更會面臨挑戰」,並引伸至第二種壓力「北水」減弱。
「北水」變質
樓價要止跌回穩,主要需求靠北水。曾煥平憶述,昔日高峰期,內地人來港「掃樓」便十幾萬伙「濕濕碎」,「尤其人民幣預期將貶值,國內有錢人都喜歡來港買樓」。
只是「北水」已不復當年勇。紀惠集團行政總裁湯文亮形容,今天北水不同昔日北水,「現在是自己錢,以前是企業錢或國家錢。後者最重要是計數,說火得不好聽,是先看看自己有無着數,再設法將錢合法地轉出來,例如買樓」。
湯文亮曾經跟北水交手。「我們以前有時都看不通樓價,為什麼可以出價那麼高?明明我層樓比較靚、高20層,甚至平10%,那類買賣都是靠關係,所以成交價未必真實;反觀現在,很多都是自己企業。」他分享,目前國內最熱門話題,就是怎樣移民香港。「假設你在廣州有樓,第二層樓買上海、北京是沒有意思,必定是考慮買香港樓,深圳有錢人更是如此。」
湯文亮補充,現時香港約有5萬名內地生,逾半為中學生,「他們不會單獨來港,通常媽媽會陪同伴讀,他們有居住需求,或租樓或買樓」,他指人口增長會帶動樓價,包括優才、專才及投資移民。
問題是國內經濟放緩,近年外滙管制愈趨嚴格,資金出境非易事,內地買家購買力再強,也只能通過「螞蟻搬家」方式運錢到港,「現在無人敢用地下渠道,改為全家坐高鐵來港,每人每次帶2萬元人民幣,兩夫婦就是4萬元」,湯文亮向記者透露,相關趨勢早於2024年初,即撤辣前已經出現,指假設一名內地買家,每月來港兩三次,由年頭坐到年尾的話,「相信足夠付百幾萬首期」——在國內資本管控未放鬆下,「北水」儼如「遠水」,只能有限流入本港樓市。
工商物業水深火熱
那麼「近水」如何?湯文亮認為,若然是首置人士,借錢比較容易,例如中銀都開始回贈1%,「發出訊號就是要吸客」,否則「我認識好幾個買家給足五六成錢,也沒銀行肯借錢」,銀行不積極貸款,他認為屬全球趨勢,也是第三種壓力。
「人們說我唱好樓市,其實我並非唱好,我是不敢叫人賣樓,特別是自用樓,你是買不回,即使你買得回,也未必問到銀行借錢,當日問銀行借錢容易,但今天很困難了!銀行可給高息定存,怎會借到平錢?」湯文亮表示。
除此以外,銀行收緊借貸,也跟不良貸款有關,「很多人看樓市只關注住宅,實際上工商物業目前處於水深火熱中,住宅亦難以獨善其身」,曾煥平續道:「目前香港寫字樓供應過剩,我可以說若非政府每天叫銀行不要Call Loan及補差價,恐怕已遍地屍骸,但現在都是將所有問題延後罷了!」
水深火熱是什麼意思?今年9月,高盛發表研究報告,顯示本港銀行不良貸款正上升,商業地產隱含不良貸款率佔債務總額14%,最壞情況下,有機會升至22%及39%,超過亞洲金融風暴的高位。
「政府經常說負資產增加,只要還錢並非問題,其實有對有錯。住宅的確不嚴重,工商物業卻很嚴重,政府及銀行視而不見,雪球只會愈滾愈大。」曾煥平憂慮,工商物業貸款違約情況增加,會拖累住宅貸款,甚至形成銀行系統風險。
他呼籲政府成立委員會,要求銀行列出清單,盡早掌握商業地產不良貸款嚴重程度,「到底個洞有幾深?先要面對自己病情,才能對症下藥,而我提議先驗一次身」。
畢竟工商物跟住宅乃截然不同的物業類型,「工商物業並非減價能輕易脫手,可跌到深不見底,舉例波叔從前買的東西,現在全部可用四個字形容,就是資不抵債,即全部銀行都要『剃頭』(Haircut,債主減債承受部分損失)」。
住宅則不然,尤其香港樓,無論是「好友」湯文亮定「淡友」曾煥平,均不約而同表示,香港樓價在壓力下跌28%,如果發生在其他地方,早已哀鴻遍野,但香港沒出什麼狀況,證明後市「不用太悲觀」。
港樓=磚頭界Hermès
以撻訂潮為例,在曾煥平眼中並非壞事,「無論環境順逆,其實任何時候都有人撻訂,當然市況差,數量會增加,供樓動輒30年,發現原來有15年供空氣,沒人蠢到不撻訂!所以撻訂潮聽落好大件事,實際上是促進經濟活動」,曾煥平補充:「我並非開玩笑,全部撻完都馬上賣到!」
香港住宅韌性很大,「只要減價就會有人買,畢竟華人有磚頭情意結」,曾煥平強調:「世上有很多東西是輸多少都賣不出,例如有些股票暴跌九成會變廢紙、歐美住宅於經濟蕭條都不值錢。」
「有些人駡我唱衰樓市」,曾煥平申冤:「我永遠叫人,如果以前10元嫌貴,現在跌到6元,你負擔到就買。香港仍是世界性市場,奉行簡單低稅率,所以不管經濟周期,港樓仍有價值,不是垃圾。」
時隔兩年,由英國Z/Yen與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共同編製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香港重新超越新加坡,再現「紐倫港」國際金融中心秩序。
統計學有個概念叫「均值回歸」,即當市價低於過去均價時,資產就可能被購買,價格因而上升,香港樓同樣道理,「等於愛馬仕手袋入門二三十萬,現在十皮買到相差很遠,愛馬仕價值就在此」。
曾煥平舉例啟德天壐.天一開售賣光,「為什麼呢?人們認為本應值3萬竟然開2萬,比內心價平1萬,現在不買更待何時!」無獨有偶,湯文亮都點名,九龍區最看好啟德,「有平可買,勝在很多發展商會引入不同競爭,崇光便進駐」。
長遠而言,湯文亮認為樓市離不開三個基本因素:醫療、人口增長及教育,「香港醫療全世界排名最高,不只設備,更是醫德,加上人口跌樓價必定跌,此乃不變定律,放諸四海皆準,所以現在(香港)人口開始增長,大家不用太看淡樓市,估計明年中,曙光可變太陽,全年升大約15%」。
「樓價高企時,很多朋友說樓價跌會入市」,曾煥平續道:「如果價格回到合理水平,的確是很值得買」,當中有三類物業值得注意。
——節錄自12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