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孩商機勝人孩? 花百萬「豪養」 Petcation盛行
2021年1月5日

寵物熱潮席捲全球,主人數目不斷增加且呈年輕化、高學歷化趨勢,他們視毛孩為家人/主子,不惜大灑金錢令其一生活得長壽、豐盛。不論是本地還是國際巨企都瞄準這個市場,基金亦早作部署,收購內地過千間寵物醫院。業界元老級人馬分析,這些動作背後的盤算是抗風險,「不論金融風暴還是沙士,寵物業收入都無跌過!」疫市中,「牠經濟」更是一枝獨秀。

撰文:黃愛琴 本刊記者

疫情重創旅遊業,酒店紛紛轉攻petcation,向一班養尊處優的毛孩入手。就連三大酒店之一的麗思卡爾頓酒店都破天荒招待寵物入住,並請星級大廚為牠們設計專屬菜單。這批城中新貴的其中兩員是優雅的poodle犬多士和Creamy,七月至十一月期間,兩姐妹已經去過三間酒店渡假和打卡。

「文華東方酒店套餐快閃三日,2750蚊包三餐、兩人一狗,好抵!」毛媽Rosetta是退休教師,平日最大嗜好是為毛孩裝身扮靚和安排節目。以往她每年一次帶Creamy去日本旅遊,逗留三四星期;去年不能飛,於是轉玩dogcation,住酒店、嘆high tea。

衣櫃600件狗仔衫

Rosetta坦言,以前見到別人稱狗仔為仔女,會覺得很奇怪,「咁自己咪變成狗爸爸、狗媽媽!但係原來真係會阿女阿女咁叫,哈哈!」14年前,眼見十歲的兒子已經很獨立,她養了第一隻狗仔(多士)來解悶,「相處了一個月,我已經有母愛!」

「一世狗只有短短十幾年」,故此這位慈母決定要「富養」,務求令毛女兒一生活得精彩。必要開支除了每年花三、四萬帶Creamy去旅行,主要支出是買靚衫。

她透露,家中衣櫃有600件衫屬於毛孩,大部份購自海外品牌,普通一件索價已要五、六百港元。「她們日日穿新衫。」

美容方面,每6星期剪毛一次加上Spa每位1千。特別節日,她會與其他毛媽一起聘請專業攝影師替毛孩拍照,又是一筆開支。

小狗吃得不多,但她會親自下廚,炮製愛心鮮食,食材嚴選最高級的無激素進口凍肉。她說:「她們吃的肉一定貴過人食,我們自己是吃有激素的,哈哈!因為她們身體細小,未必頂得順激素啊。」

埋單計數,她養毛孩花費已過百萬,可能貴過一般人養小孩。她笑言:「養狗的錢應該可以供一層細細哋嘅樓!」

小孩、毛孩此消彼長

隨著高齡化、單身化、少子化的變遷,全球養寵物的人越來越多,預計到了2024年,全球寵物會由目前的超過5億隻升至6.7億隻,僅次於中、印兩國人口數,自成第三大國。同時許多主人視寵物為「子女」和「主子」,大灑金錢養育其一生一世。

回歸香港,毛孩亦有取代人孩之勢。單計寵物貓狗數目已超過40萬,比2006年增加了36%;相反15歲以下兒童數目卻由1961年的128萬人降至2016年的83萬人,下跌35%。數據亦顯示,香港二人家庭最多養狗,佔比達三成。

「住洋樓養番狗」已經過時了。現年63歲的香港寵物業商會會長李國威在訪問中說,自己七十年代入行時,一般人月入只有1千蚊,所謂的番狗(純種狗)卻要賣4、5千蚊,屬於奢侈品。時至今日,狗價沒有大變,工資卻升了很多,養番狗變得平民化。

港人養的寵物以往主要是貓狗,而且是養大狗,如今港人愈住愈細,愈來愈多人傾向養小型動物——狗就棄大取小,貓又比狗漸受歡迎,其他小動物也愈加普及,例如兔仔、蜥蜴、蛇、龜和鸚鵡等。

金融風暴、沙士收入無跌

他指出,寵物商機實質早已悄悄爆發,七十年代時香港只有不超過10間寵物店,現為600間,亦由以前賣牲口,變為賣日常用品。「賣牲口風險大,因為牲口來源不同,在一個密集的空間容易傳染疾病,出事就好難醫。現在許多人已養了寵物,變成賣乾貨亦可做到收支平衡。」

李國威透露,無論是金融風暴時期,還是後來的沙士,寵物業的收入都沒有下跌。肺炎疫情下,大部分行家的生意也只是下跌了兩、三成,遠勝傳統行業。

經此一疫,香港大企業亦發現了寵物生意的強勁剛需,爭相進入這個市場。繼HKTV Mall大推寵物用品後,去年七月屈臣氏在全線超過130間門市均設有寵物藥妝專區,宣傳費過千萬。

其實環顧全球,巨企如雀巢、高露潔、H&M、General Mills、Unicharm、J.M.Smucker以及輝瑞均早已將業務延伸到寵物市場。

李國威估計巨企背後盤算是抗風險:「如果出現另一個經濟危機,可以將對生意的傷害減到最低。」雖然寵物市場談不上暴利,預估2019至2025年全球寵物市場規模年平均成長率為5%,卻勝在穩步向上,不會逆轉向下。

——節錄自《信報財經月刊》1月號《5大疫向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