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武:民營房企完成歷史使命
2023年8月7日

今年以來,多間投行相繼下調中國GDP增速,高盛由6%降至5.4%,標普則由5.5%調低至5.2%。復常進度不似預期,港大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所長、著名耶魯金融學者陳志武,上月出席港大經管學院「商業領袖項目」與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合辦的公開課時,為中國經濟走勢進行分析指出,加速下行反映信心不足,而且中國發展方向,已經出現結構性變化。

撰文:呂曼丹 本刊實習記者、李潤茵 本刊記者

長達三年的疫情封控,今年終於迎來結束,中國開始重啟經濟活動;另一邊廂,國內營商環境都經歷重大轉變,短短數年間,有互聯網的監管重拳、房地產企業頻頻爆煲、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以及地緣政治所帶來的「脫鈎」等。

市場人士關注中國能否重拾增長步伐。事實上,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不同場合,已經不斷釋放積極復甦的信號;然而,觀乎過去半年的數據,表現似乎仍未如理想,何解?陳志武開宗明義:「信心很關鍵。」他解釋,信心下降導致經濟減速,於最近幾個月持續下滑。至於如何理解「信心下降」呢?陳志武從三個層面分析:

第一,定期存款佔比上升。自2020年1月起,定期存款佔比已經不斷上升,甚至近月升速更快〔圖一〕。陳志武說:「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的區別在於,你把錢放在活期存款,利率會比較低,之所以有的時候,我們更想用活期存款,就是萬一我們明天要擴大投資、消費的話,如果是活期存款,現在就可以把錢取出來,但是定期存款6個月,就意味着,未來6個月都不可以把錢取出來。如果把錢取出來,罰款會比較多。」

這說明什麼呢?就是「人們即使有錢,也不想把錢花掉,也不想存在活期存款內,而是知道未來6個月、未來一年,不能夠花這筆錢,也許就會為未來做準備。為什麼未來比以前要做更多準備呢?就是因為很多人現在的信心,比以前下降了,所以具體行為就表現在定期存款的佔比上升」。

「失業」門檻不斷降低

第二,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為什麼以青年失業率為經濟指標?「大家試想想,一旦社會出現就業緊張,哪個群組會首當其衝、最受影響?」答案自然是沒工作經驗的畢業生,因企業更大機會取錄具工作經驗的申請者,所以「青年失業率高低是一個很重要、需要關注的晴雨表;對於中國來說,過去約5年時間,更加是每年再上一個新台階,愈上愈高〔圖二〕!」

陳志武補充,更值得注意的是,國家統計局其實已經不斷調整「失業」定義。「原本一星期七天,三至四天沒有工作,就會被視為『失業』;現在,最新標準則是七天內,只要工作1小時,已經不算『失業』。」他舉例,即使在家中煮飯(其實沒有工作),也算作創造經濟價值,所以只要煮飯時間,一星期內加起來夠1小時,已經不算「失業」,目前問題在於「即使標準已經不斷下調,年輕人的失業率,5月份仍有20%」。

第三,民企投資額減少。跳出個人家庭層面,企業層面如何?他指出,對中國經濟來說,民企按照官方說法就是「56789」,即稅收貢獻超過50%、GDP貢獻超過60%、創新貢獻超過70%、就業貢獻超過80%,以及企業數量超過90%。簡單而言,要判斷經濟健康與否,民企非常關鍵;那麼,民企最近表現如何呢?客觀數據反映,2022年以來,民間投資增速持續低於全國。

「民營企業現在最擔心的是什麼?一是政策變化太快,所謂朝令夕改、頻率太高,很難進行長期投資;二是對私有財產保護的問題,我希望政協委員多提意見。」陳志武指出,對於「私有財產保護」的概念,遠不止於赤裸裸的財產侵犯(例如房產遭別人搶走),實際上還有其他體現方式。

「例如,通過新法例或新政策,該棟大樓的確屬於業主,但是他不能進去、不能入門,也不能出租。換言之,的確沒有把樓房給霸佔,只是由明天開始,人們不得在內逗留超過10分鐘」。那當然是極端例子,陳志武無非想解釋「看不見的方式」是怎麼一回事。「大家可以想像,那樣對樓價及租金構成什麼影響?對市場還有沒有吸引力?」他說:「對未來的追求可以非常大,關鍵是民企能否放心,如果他們能夠放心,中國有14億人口,生活改善空間總是很大。」

現在,國內愈來愈多專家開始呼籲政府出手救房地產。房地產對中國經濟有多重要?陳志武概括為「3456」,即是對GDP貢獻30%、銀行貸款佔比40%、對地方財政貢獻超過50%,以及在家庭資產佔比超過60%,大城市甚至達到70%,「為什麼要說這個呢?原因是談及中國經濟到底會繼續下行,還是會反彈?房地產能否反彈就非常關鍵,其他行業產生不了那麼大效果」。

然而,從房地產銷售所見〔圖三〕,5月份總額為3600億元(人民幣),同比下跌了6.8%,環比(跟4月份比較)則下跌10.8%,「大家可以想像每月跌幅10%,經濟還有多少經得起啊?從這個意義來說,接下來自然會關注基本面,即中國房地產還有多大發展空間,能為經濟注入動力?」陳志武坦言,中國房地產實際上已相當飽和。一來已經湧現大量空置房屋;二來中國每年新婚人數跌了一半〔圖四〕,也導致置業需求下降。

陳志武指出,人們所熟悉的「房地產強刺激」,其實始於朱鎔基年代,這位前國務院總理於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為「穩經濟」推住房市場化改革,讓中國老百姓可買自己的房子,所以過去25年,城鎮化形成房地產行業。

國家救樓市機會不大

關鍵問題來了──管理層(中央)會否救房地產呢?陳志武的判斷是「機會不大」,原因是中央已經定調「房住不炒」,所以過去幾個月,針對房地產的調控都集中在貨幣政策,例如減息及降準,通通都不是「強刺激」。他認為,這反映管理層(中央)做好心理準備,未來數年房地產會下行,重點只在「保交房」。

「他們心理上有發展演練,不希望看到房地產市場波動,對整體社會傷害也太大,所以只要管理好下行過程,多少已經緩和到壓力,所以對於民營地產企業而言,按照近年國內比較流行的說法,就是『已完成歷史使命』,不要指望政府救它們。」

軍工指數跑贏上證指數

陳志武補充,民營地產象徵着「靠城鎮化發展經濟」,而中國發展至現階段,500萬人口以上大城市已經有81個,政府不希望有更多超級大城市,「今天會強調『戰備驅動型』經濟模式,『戰備驅動型』跟『民生驅動型』經濟差別在哪?從戰備角度來看,中國愈來愈多超級大城市,萬一爆發戰爭只會更多地方成為攻擊目標,不利於備戰」。

「很多人未理解中國經濟的結構轉變,還以為今天跟10年、20年前一樣,大家從官方媒體跟不同文件注意一下,談消費升級是不是愈來愈少?原因在於今天經濟,更多強調為戰爭做準備,而不是為改善民生作準備,也解釋了美團、拼多多這類民企,儘管市值達兩三萬億港元,但對於很多領導來說,即使這些公司一年賺幾千億,但是對國力提升有什麼貢獻呢?」

他續道,從2018年底、2019年初,一直到近月〔圖五〕,軍工指數在A股市場,便上漲了41%;反觀上證指數,同期則跌了9%。「實際上,中國的股市分析師和投資者,在操作層面已經知道,中國的經濟增長點不在房地產、金融,而是在軍工相關。」

在這樣的經濟模式下,「卡脖子」科技、糧食安全、供銷社、大食堂及低端消費是投資和發展重點,同時要告別高端消費、「大城市」戰略及個人致富。

值得一提的是,陳志武回顧中國歷史,「戰備驅動型」經濟模式才是主流,佔絕大多數時間,特別是北方,特點就是以國家安全和戰爭為中心,強調戰備建設和國家戰略,更側重於國家總體規劃,以及政府指導。

——節錄自8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