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強政弱時代下的香港
2023年4月20日

近年大陸的權力結構轉變,是多個「辦公室」從政府系統轉劃至黨務系統,加強了黨務集權;國務院僑辦、新聞辦都撤銷了班子,職能和隊伍併入統戰部、宣傳部,原辦事處只保留一個牌子。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成立後,國務院港澳辦實際也轉為隸屬黨務系統。(編按:中共中央及國務院公布,將設立屬黨中央辦事機構的「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僅保留國務院港澳辦的牌子。作者執筆時,還未公佈這項機構改革。)

撰文:莊梓 時事評論員

上月在北京召開的人大政協兩會,選出了新一屆中國的權力核心班子。經修憲之後,習近平順利開始他的第三屆任期,連任國家主席和國家軍委主席;理論上,他的任期可以一直延續下去。

在習近平提名下,李強順利當選新一任國務院總理,成為共和國成立後第八任國務院主管。按中共體制,黨是領導核心,故此黨的第一號人物才是真正話事人;然而,傳統上黨主要管方向、路線、思想,具體政務就由國務院負責。

在權力架構內黨總書記和總理是「黨和國家」的第一、二號人物。即使在毛澤東定於一尊的年代,總理周恩來在中共體制內同樣舉足輕重,形成一套毛、周體制,在極左的文革年代,周思來代表老幹部、老紅軍一系傳統勢力,頂住了不少由毛撐腰的極左路線。

到了鄧小平年代,鄧雖然是中共真正話事人,但他並沒有出任黨主席及後來的黨總書記,經他一手提拔的胡耀邦(總書記)和趙紫陽(總理)也是權力天秤上基本平衡的合作夥伴,沒有一個壓倒另一個的問題。

其後趙紫陽當了總書記,李鵬任總理,權力之間的制衡就更明顯,到八九六四前夕,趙紫陽和李鵬甚至發生正面衡突,一場權爭,最後以趙下台結束。

接下來江澤民任總書記、朱鎔基任總理,到胡錦濤任總書記、溫家寶任總理,都基本上能維持着兩頭馬車的格局,「江朱體制」和「胡溫體制」的說法,反映了國務院總理擁有不下於總書記的權力、影響力和聲望。

總書記集權年代

到了習近平上台,李克強任總理,情況開始發生變化。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權力洗牌,習近平逐步把大權收歸於一身,邁向了總書記集權年代,總理的權力則不斷收縮。

第一步,是在2015年1月16日召開會議,專門聽取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黨組滙報工作,由習近平主持會議;習指出「堅持黨的領導」首先就要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有制度性安排,而經安排落實後,國務院只是五大組織的其中一員,定期向黨中央其實是向習近平滙報工作,明顯是被矮化!

第二步,是在2016年10月十八屆六中全會上,確立了習近平的「全黨核心地位」,並決定將之納入黨章。

第三步,是2017年10月的十九大政治報告,把習近平十八大以來提出的「思想理論創新成果」概括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並稱之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

第四步,是習在2018年2月十九屆三中全會通過了兩份文件:《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把處理全局、跨領域事務的「中央決策和議事協調機構」升格,加強黨對涉及重大工作的統一領導,並提出要優化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在中央政治局及政治局常委會領導下,負責重大工作的頂層設計、總體布局、統籌協調、整體推進;每一項改動,都是為了在組織上強化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權,換句話說,國務院在決策過程中的影響力被大大壓縮!

第五步,是習近平在主政後第一個任期內先後設立了全面深化改革、國家安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 統戰、軍民融合發展共五個中央議事協調機構,除了統戰之外,其餘四個具有統領全局、跨領域的機構,習近平都親任主管。

——節錄自4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