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多管齊下 廖偉明:牙醫仲緊張過病人!
2021年1月10日

疫情嚴重打擊牙醫行業,不少診所已自行提升防疫設施,引入疾控程序,降低感染風險。香港牙醫學會前會長廖偉明指出,由於現時沒有針對氣霧(aerosol)的感染控制建議,遂自行構思以空氣消毒機,配合抽氣系統,在診症室內「土炮」製造恍似負壓病房的環境,以單向氣流和循環消毒,令洗牙、車牙過程中產生的氣霧不會滯留;再配合其他防疫措施,保障醫護和病人。

廖偉明(Haston)坦言過去一段日子行業情況嚴峻,2020年3月至5月爆出第一波新冠肺炎時全行被迫停頓,同行要過「偽退休」生活。當時防護裝備嚴重短缺,一罩難求。期間絕大部分牙醫停止洗牙和其他會產生氣霧的療程,如車牙、補牙,僅提供緊急服務;有年紀大的牙醫更因年長人士感染後死亡率高,索性停診。

三分一牙醫收入銳減五成

6月時,衞生防護中心建議牙醫需要暫停所有產生氣霧的程序,除非可以用橡皮障(rubber dam)阻隔。8月時,世界衞生組織亦提醒牙醫要有適當通風,降低病毒散播風險;很多市民擔心染疫,不敢做牙科治療,外國更出現延誤醫治,需要送到急症室的例子。牙醫學會2020年6月進行的網上問卷調查,訪問了387名牙醫,有三分一表示疫情令收入減少超過五成。

他預料未來日子,大家仍要繼續與新冠病毒共存。因為縱然有疫苗預防,仍需要有九成人口接種才有明顯效果。當中還牽涉到疫苗供應量、安全性,以及接種流程等種種問題,即使香港全部人已接種,其他國家也未必跟得上,屆時仍會有輸入個案。因此估計還要等兩、三年後,情況才會有全面改善。

為應對新冠肺炎「新常態」,很多牙醫已引入了各種設施和程序,期望降低傳播風險;廖偉明亦在自己的診所投入逾十萬元,添置商用空氣淨化機、安裝來水臭氧消毒機、加設限制氣霧擴散的吸取器和護罩、添置大型空氣消毒機,甚至不惜為診症室大裝修,在抽氣系統加裝臭氧消毒。

前院長留下抗疫秘笈

廖偉明承認,現時沒有專供牙醫診所的預防新冠病毒建議,但幸運地,十多年前出現沙士後,擔任香港大學牙醫學院院長的Lakshman P. Samaranayake教授,本身是微生物學家,曾就沙士病毒提出多項牙醫診所防疫疾控建議,包括1、瞭解病徵、辨識病人;2、病歷問卷、詢問接觸史;3、使用含消毒成份的漱口水;4、適當潔手和使用手套;5、保護衣、口罩、面罩;6、使用橡皮障阻隔氣霧等。

現時很多牙醫都沿用當年這套建議,以他自己為例,診所護士處理預約時會先查詢病人接觸史、外遊紀錄和有沒有發燒之類的病徵。有些業界已不收新症,只為舊客診症,因為雙方已建立互信。病人來到診所時需要戴口罩、量體溫;另外又會減少等候區聚集人數,如減少預約或要求陪診者暫時離開。

由於診所是密閉空間,他特別添置使用HEPA(高效率空氣微粒子過濾網)的空氣淨化機,增加等候區的換氣量,以降低空氣中污染物的濃度。

廖偉明還在診症室內的來水設施加裝臭氣消毒機,確保病人用水不帶病毒;治療前,病人會用消毒漱口水;治療期間,醫生亦會用高速量吸取器,和有保護罩阻擋彈出飛沫和氣霧的儀器,令治療時的氣霧散播範圍降至最低。

空氣消毒機清除漏網之「毒」

如果仍有漏網之魚,便要靠診症室房尾的空氣消毒機,消毒機會將室內可能被污染的空氣由機底抽入,先經過過濾層,隔走污染粒子,再經過反應室,透過紫外光與二氧化鈦作用,產生有消毒作用的自由基,清除空氣中的漏網之「毒」,然後將乾淨空氣從機頂釋出。

廖偉明3月時因要飛往南非參加山地單車賽,回港後又要隔離14天,遂趁空檔裝修診所,在天花抽風口加裝臭氧消毒和迴風槽。

他指出,衞生防護中心的感染控制指引,有針對接觸傳播、體液傳播和空氣傳播,中間就是缺少了氣霧傳播,因此惟有根據自己對病毒的理解和感染控制的知識去防疫。

廖偉明相信,除醫院負責感染控制的醫生外,牙醫可說是各個醫護界別中,對感染控制意識最高的一群。據他所知,3月時政府牙科停止服務,就有很多衞生署牙醫被安排到口岸協助防疫;而疫情發生至今,絕少聽聞有牙醫中招,香港和外國的情況都一樣。

意識高皆因業界一直面臨不同考驗,面對過乙型肝炎和愛滋病等靠體液傳播的疾病,牙醫們一早已加強儀器消毒,引入用完即棄的一次性工具;沙士後針對飛沫傳播,加強防護裝備,如今遇上新冠肺炎,又要想辦法提升自己,「不能停留下來捱打,要主動出擊,諗方法解決問題!」

喜歡運動的廖偉明霸氣地叫出如運動員激勵士氣般的口號:「血液傳播,處理佢!飛沫傳播,處理佢!氣霧傳播,處理佢!」

感染控制是強項

廖偉明笑稱,對自行構思的防疫設計很有信心,因為「感染控制是我其中一個比較感興趣的研究範疇。」他曾任香港牙科醫學院院員考試委員會主席,包括考核牙醫診所環境的感染控制水平,考生的診所需要達至高水平才能合格,僅合乎衞生署要求並不足夠。

廖偉明指出,其實醫生仲驚過病人,因為新冠肺炎有很多無症狀感染者,「曉行曉走會播毒,不似以前沙士病人,一有事便不能周街走」。病人看牙醫,大家只相處15至30分鐘,所有使用的工具、設備都經過消毒,醫護亦帶齊保護裝備,病人被牙醫感染機會不高。反觀牙醫應診一天要看多個病人,每個病人都可能是無症狀感染者,治療期間又要近距離接觸飛沫、氣霧,雖然有齊保護裝備,亦沒有可能百分百確保自己安全;不幸遇上高病毒量的無症狀感染者,更是防不勝防。

他解釋,出入診所人士最擔心的是交叉感染,當診所有感染者停留過,受其污染的環境和空氣肉眼無從辨識;故需要針對空氣、氣霧多下工夫。而感染控制主要看3方面,病人的抵抗力、病毒毒性、病毒量的多寡。前兩項牙醫無法控制,只能盡量降低環境中可能出現的病毒量。

廖偉明相信,大部分業界已做足防範設施,病人不應該諱疾忌醫,以免許多輕症由於不及早治療而變為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