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蔡璿驩 本刊特約記者、鄧傳鏘 本刊總編輯
從事會計工作三十多年,今年62歲的張晚有,從沒想過自己有朝一日會化身農夫,在新界上水建立有機農場。
從風馬牛不相及的會計踏進中藥行業,一切要由得病的痛苦經歷說起。前半生拼事業,賺到錢卻犧牲了健康,大約2010年左右,張晚有患上哮喘病,遍尋名醫,食了無數西藥都無法根治,最嚴重時一日要吸十次哮喘藥。一六年一位死過翻生的患癌朋友,推介服用靈芝,聲稱可以增強免疫力。
抱着好奇心態一試,服用半年,竟然不藥而癒。眼前氣色紅潤、聲如洪鐘的張晚有笑稱:「以前食別人產品,現時食自家種的靈芝。自從吃了靈芝,哮喘無再復發,你聽我說話多有中氣!」
有了這次親身體驗,他開始埋首研究這種神奇之物,發現靈芝藥用價值高,遂萌生在香港種有機靈芝的念頭。於是由台北走到高雄,去過雲南、廣東、廣西、江西、福建、山東等地農場取經,最後到廣東省農科院「拜師學藝」。
他坐言起行,早在一七年三月,已經在上水租下逾八萬呎的農地。由於在香港沒有先例可循,惟有摸着石頭過河,單是在地政署申請建溫室,審批都要等足一年,納了空租足足一年,直至一八年才動工興建。香港沒有相應的人才,要從各地引進,單是採購機器和設備已花了不少精力。
「在香港,有好多人賣靈芝,但較少人種。」最廣為人知的,或許是全國政協常委唐英年家族設立的「半島靈芝」,在新界設場種植,惟在2012年已結業;其餘大部分香港售賣的靈芝產品多是OEM(代工生產)。
香港水質好 不用殺蟲水
賣靈芝不必親自種靈芝,即使想種也可以選擇到內地找個現成的農場合作,在香港這麼高成本的地方由零開始,似乎有點費時失事。張晚有苦笑着解釋為何捨易最難,全因種靈芝講求水質、濕度、空氣、光等條件,尤其種植期間需要保持濕潤的環境,需要大量水,當中以優質的水最為重要,張晚有走訪過多個內地農場,發現工業化帶來水污染和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加上伐木過度導致土壤流失;另外,為了增加產量,內地不少農場使用農藥和殺蟲水,「重金屬會污染地下水,加上農業使用太多農藥和殺蟲水,如果透過OEM,根本控制不了原材料的品質。」
隨着港人日漸追求健康,張晚有認為惟有百分百香港製造才是優質的保證,才能夠滿足消費者,「只有香港種植、香港生產,香港品牌,香港人才有信心。」這是他執意要在香港建立靈芝產品一條龍的原因。當初他甚至連製作菌包的木屑,都採用香港的枯木鋸成。
走訪各地多個農場後,張晚有發現,各處鄉村各處例,不同農場所種植的靈芝品種、方法都不同,「學了這麼多,還要想辦法融會貫通,設計一個適合香港環境的流程和方法,我們偷師後,要花不少時間去測試。」經過多次「Trial and Error」,用了兩年多時間,去年三月靈植種植基地終於完工,成功在香港種植有機靈芝。
張晚有帶記者親身見證他的心血,娓娓道來種植靈芝的種種學問。位於上水的有機靈芝場,內設多間實驗室、培菌室和溫室。種植有機靈芝,首先要用木屑、輔料(如粟米粉、石膏粉等)、水等製作成菌包,然後接種菌絲、出芝培植,最後收割加工。以赤靈芝為例,接種後三至五星期即可收割。
走進一間放滿菌包的培植室,張晚有拿起一個又一個的菌包,向記者解說如何製作、接種⋯⋯
旁觀者清,由於是新手入行,張晚有往往能打破舊框框。有別於一般種植方法,這裏的靈芝菌包是袋底開口,而非樽口出芝,這種「前方種菌、後方生長」的創新方法,好處是更快出芝,也減少雜菌,全世界獨一無一;菌包一上一下擺放,連放置菌包的不鏽鋼架亦是度身訂造,是張晚有與同事因應香港土地珍貴的特殊環境而設計,務求善用空間,倍大生產量。
從成功種到有機靈芝,到加工包裝出品,三年磨一劍,原先計劃在去年9月推出,卻遇上社會運動,只好延遲至今年2月。好事多磨,今年卻又因疫症打亂整個計劃。他索性改變宣傳推廣策略,經營起網店。幾經辛苦,這個百分百的香港品牌終於在5月成功「出世」,產品包括純靈芝孢子粉、各款靈芝養生茶、靈芝蒸餾茶等。
一波三折 創業好辛苦
公司產品定價走中高檔路線,每款養生靈芝茶包,每包賣10元;拳頭產品「香港芝寶」則售約2300元,他解釋,「賣得貴是因為香港生產成本高,其次是生產量少,供應有限,即使好賣都難以即時補貨。」
解決了種靈芝、建廠房、包裝生產的挑戰,也「戰勝」社會運動和疫症帶來的阻撓,如今張晚有又有新煩惱,因廠房規劃問題,要與政府部門斡旋。他形容今次創業是人生最辛苦的三年半,連續三次用「好辛苦」去形容。
堅持高品質香港生產,成本是不斷出現的老問題。數口精的張晚有也有計錯數的時候。原先預計新事業只要投資數千萬就會成功,屈指一算原來已投入高達9位數。已聘用逾30名員工,當中不乏中醫師、營養師、操作機器的工程人員等,成本沉重。
他嘆氣說:本港農業式微多年,如今做現代農業可謂逆水行舟,「第一是政府及業界無配套,第二是成本重,薪金和租金昂貴,第三是本港無種植靈芝的人才。」
維持這盤靈芝生意,每月支出超過一百萬元,是張晚有所有經營過的生意中,蝕得最「甘」的一個。惟有心中自設止蝕位,如果多投資五千萬營運多兩三年,仍無法收支平衡,那時就要面對殘酷現實。「其實,做這盤生意的初心是為人為己,撇開賺錢,我希望對社會有少少貢獻。」為了將靈芝普及化,他在農場內籌建靈芝文化館,免費開放予學校、團體等參觀,介紹靈芝源起和文化,讓他們試飲靈芝茶。
肯捱就會出人頭地的獅子山精神,在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張晚有身上表露無遺。換了是別人早已放棄種靈植,但他愈挫愈勇。
——節錄自8月《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