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化的畢業禮與謝師宴
2016年8月30日

蟬鳴荔熟,轉眼又到學期終結的時候。每年這個時候,也同時是不少中小學舉行畢業禮和謝師宴的日子。這是對畢業生和學校很重要的兩個典禮與活動,可是,現今的畢業禮和謝師宴都卻慢慢失去原本的內涵,前者漸漸形式化而忽略了學生和家長的真感情,後者則愈見鋪張而忘卻活動原本的主角應是老師。這互相騎劫的情況,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畢業禮——冗贅而矯情

本港大中小學及幼稚園的畢業禮形式不一,但一般都集中在7月或11月左右舉行。中學文憑試實施後,中學畢業禮的對象就更集中在同一級的學生,其作為學子人生分水嶺的意義亦更為明顯。畢業禮是畢業生學業生涯的一個總結,也是畢業生與學校之間互相道別的一個過程。這畢業禮的主角無疑就是學生本身,當然應以其感受為先。

可是,現今的不少畢業禮也總是注重校方所編定的儀式,更摻雜了其他不太相關的元素,掠奪了屬於畢業生的時間之餘,也忽略了學生和家長的真感情。首先,不少大中小學的畢業禮也會邀請校外的主禮嘉賓,來致辭、授憑和頒獎。他們許多都是達官貴人,這些人出席參與當然能讓學校蓬蓽生輝,但他們通常都頗「離地」,很多時候,那些很可能不是由嘉賓自己準備的演講,當中的諄諄教誨和耳提面命,不知怎地,往往就是既不能激勵人心,也難以引起共鳴,甚至讓人感到沉悶。然後到了校監致辭,當然先要盡地主之誼,對主禮嘉賓歌功頌德一番。他們兩者彼此互相寒暄讚美過後,典禮估計都已經過了四分之一了。慢著,除了嘉賓和校監致辭,還有由校長宣讀的冗長的校務報告和一大堆的頒獎項目尚未登場呢!如此一來,便讓本來真正屬於畢業生的時間大大縮短。最後,每個畢業生就只有短短一分鐘甚至是幾十秒的專屬於他的上台接受畢業證書的時間,授憑儀式過後,其多年在校的生涯與收穫,便如此在喘息之間作「了結」,難免讓人感倉促與無奈。

其實典禮的形式客套與行禮如儀,都並不是不能理解的,只是在這些以外,如果還能多些人情味的話,會叫人感動許多。可是偏偏,不少畢業典禮還是那般去人性化和矯情。外來的嘉賓不諳校情,於是說話只能恭維和失真,如此情況尚可原諒;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在畢業典禮上,就連那些代表致畢業辭的本校「親生仔女」都會忽然變得「官腔」,說話比嘉賓更矯情,講稿更如範文般,與真實頗有一段距離。其實選學生作代表致辭甚至是領取畢業證書這一環,本就是有隔膜和有階級觀念的,這些學生代表可能是成績優異的一兩個,也可能純粹只是演講時字正腔圓、感情充沛,或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和普通話,便因此代表了所有同學。那麼其他同學的謝辭呢?他們對於父母、師長和同學的謝意,又能怎樣大聲宣告出來呢?此外,說起以普通話致謝詞,近年似乎有不少學校在畢業典禮當中已摒棄我們的母語,改以普通話和英語來作畢業禮的主要語言。於是畢業典禮也就再不單純是一個道別往昔和展望將來的儀式,在祝賀同學畢業之餘也有耀武揚威之意了。也許,在整個典禮當中,校務報告再精簡一點,嘉賓致辭更「貼地」一點,同學的致辭再實在溫情一點……讓整個畢業典禮都溫暖樸素些,會更叫學子投入和難忘吧。

愚以為,校方應該充分尊重和善待每一個畢業的孩子,如果可以,可以讓每個同學都有各自抒發畢業感受,向父母、學校、師長、同學、甚至是工友等等致謝的機會,那該多好,哪管只是幾十秒,哪管只是安排在典禮前後的課室裡,哪怕只是為了那短暫的停歇、感動與哽咽。然而,現實中真實的動容,似乎只會出現在禮成後的校園留影時光中。在那短暫的片刻,畢業生都趕緊抓住學生身分的尾巴,歡天喜地地與家人聚首一堂,師生、家長吃著學校自家製的點心,一同記下那珍貴的時刻。學生此時亦再沒有階級之分,那些不經潤飾的笑容,肯定比起在禮堂裡的矯情要真摯燦爛得多。真正有厚度和有內容的畢業典禮,才是孩子、家長甚至是老師都最想要的。

諷刺地,畢業生卻不是現今的畢業禮的主角。  (資料圖片)
諷刺地,畢業生卻不是現今的畢業禮的主角。 (資料圖片)

謝師宴——鋪張而忘本

近年,謝師宴愈見鋪張,有人認為是隆重其事,當然也有人認為失去意義。謝師宴的來源眾說紛紜,有說可以追溯至西周時期尊老敬長的「鄉飲酒禮」,又有說是成形自唐代科舉中宴請新科舉人等的「鹿鳴宴」。總而言之,吃飯在中國自古以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是關乎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和交往,謝師宴也如此。

可是不得不承認,現今的老師已經不如傳統般高高在上了。以前書生求學要叩門求師,收生與否,要看老師是否屬意,若老師首肯,學生還得侍奉老師終生。可是現在,學生有受教育的必然權利,加上自資學校、私立學校和收費高昂的補習社的盛行,以及學校因生源不足而求才若渴的情況越趨普遍,師生關係便彷彿要倒過來,為了有學生可教,老師好像都要怕學生似的。如此社會風氣下,讓學生都忘記了感恩的心。於是,謝師宴漸漸變成了畢業生慶祝自己畢業的表演場和「成人禮」。他們會在這一夜之間突然變成大人,衣著成熟,裝扮艷麗。然後請來的老師呢,卻變成鏡頭下的佈景板,被不太顧及老師意願的學生借來拍照。謝師宴頓成「借師宴」和「自私宴」,叫人情何以堪啊?正因如此,許多學校的謝師宴都已經易名為畢業聚餐甚至只用英文「graduation dinner」輕輕帶過就算了。說實在,作為老師的,絕對不欠這一頓飯,而且更深明心意毋須以物質堆砌。老師當然也不介意讓學生成為焦點,但既然這樣的謝師宴中,師生的接觸未必太多,甚至比平日的一些班會活動還要少,又何以還要藉謝師之名而大行其道呢?

除了中學變了質的謝師宴,如今的幼稚園和小學也流行舉辦隆重的謝師宴,舉辦地點有的是主題樂園,有的是五星級酒店。有小學的謝師宴費用高達八九百元,就連不參加的同學也要繳交高昂的費用來宴請老師。學生謝師因而變成了家長的經濟負擔,當中若有學生因家庭經濟問題而未能前往,更會令其變得自卑。如此謝師,是比矯情更為大的罪過吧?曾看過幼稚園謝師宴的短片,宴會終結之時,孩子聚集舞台之上,齊聲向老師說:「我們是不會忘記你們的!」場面實在感人。可是筆者卻依然相信,小學和幼稚園的老師卻還是不缺這頓飯的,因為一來舉辦豪華聚會大費周章,學生年紀小不能自理,最後必須由老師和家長勞動一番才能成事,最終老師換來的除了是學生的聲聲感謝,還有一身的痠痛勞累;二來老師深明此活動乃為滿足家長為多,而非為學生甚至是老師而辦,意義已遭扭曲,又何苦自欺欺人呢?

其實幼稚園和小學的謝師宴更應從簡,好讓小孩體會樸素中的美好。如果可以,謝師宴不妨在校內舉行,反正真正的聚會應該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那又何必讓謝師宴成為商家的炒作呢?猶記得筆者中學畢業的年代,就已經流行鋪張的謝師宴,可是我們那時依舊選在收費較低的酒樓舉辦。簡單的飲宴裡,有老師的表演贈興,包括那一首情深的《爛泥》;和同學設計的遊戲娛樂,例如那一個有趣的以校園點滴為主題的「超級無敵大電視」;還有同學對老師訴說不盡的心底話……那是簡單而滿足的一夜。除了謝師宴,筆者很記得,當年還有一場在學校校道舉行的「畢業班BBQ之夜」。那時的我們,穿的是學校運動服,吃的是雞翼魚蛋,那天溫度很高,同學熱情高漲。吃過以後,師生圍坐在操場,星光之下,同學向老師靜靜細說謝意……那又是樸實而溫情的一夜。

一字記之曰:情

畢業禮和謝師宴應有的意義,一字記之曰:情。它們兩者同樣是校園生活裡學校與學生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情之所終,甚或是情之所起,然而現今兩者都漸漸離題,實在叫人感到惋惜。畢業禮和謝師宴應該是一個讓學生、家長、老師都感動的日子,未能掉淚,也至少要叫人鼻子一酸才說得過去。若拘泥於形式和排場,的確就會忽略人情了。成功的畢業禮可顯示學校對畢業生的尊重,同樣成功的謝師宴也該能顯示學生對老師的敬愛。盼望我們下一個畢業禮和謝師宴,都能真摯動人、素雅大方、溫情洋溢。


作者:八十後教育工作者柳云。愛文字、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