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4年3月1日

【信報月刊】用粵劇說好香港故事 羅家英、汪明荃:保留特色才是生路

【本刊記者郭顯通】如何挽留逐漸逝去的「香港」?有人認為答案早已藏在100元鈔票上(新鈔印有《帝女花》圖案)。粵劇起源於嶺南地區,歷史因緣際會下,在香港靈根自植。剛卸任八和會館主席的汪明荃,與丈夫、粵劇大老倌羅家英向來將傳承視為己任,二人夫妻檔接受本刊訪問時,坦言「中港融合」勢不可當,憂慮十年後「港式粵劇」將徹底消失,呼籲各界保育本地獨有傳統特色。

「愈來愈多內地演員佔據香港舞台。先不論做戲方面,單是在交際應酬上,本地年輕演員已經及不上他們,對方很懂得抓緊機會。」羅家英斷言:「十年後,當戲行老倌、花旦都老了,香港就會輸光!」

家英哥認為,香港粵劇將來勢必趨向「粵港合作」,惟同時直言「不要合作更加好!」皆因內地勢力足以輾壓香港,「他們入來『融合』我們,即是將我們『融化』。一旦他們掌握到香港觀眾,也會改變本地演出的特色。」

危言聳聽嗎?事實勝於雄辯,目前內地劇團來港演出,已經是排演內地戲。

「接下來十年,要視乎本地粵劇能否保留獨有特色,如果內地幕後人員沒有來港,仍可沿襲香港那套方式,否則若內地幹部強勢搶佔市場,等於是將廣東粵劇搬來香港,香港粵劇將會名存實亡。」

家英哥指出,兩地粵劇最大分別是,內地實行導演制度,香港則由演員主導。「香港沒受過戲改洗禮,相反國內受蘇聯影響,將粵劇變成劇團,由官方領導。在這樣的劇團內,演員只是(扯線)『公仔』,導演權力凌駕一切。」

兩制差異最直接結果,就是內地粵劇比較規範,演員受樣板戲訓練,所以「基本功很好,但是不會演戲」;香港粵劇呢?比較有個人風格,視乎演員的經驗及體會。

家英哥憶述,清末受戈陽腔、崑腔影響,早期粵劇其實很粗糙,日本侵華前,開始湧現粵劇名伶,遂有1930年代「薛(覺先)馬(師曾)爭雄」,「我們這代伶人便是接受民國時期老倌的表演法」。

隨着「頂流」老倌戰後定居港澳,加上電影業開始蓬勃,很多名伶走去拍電影,粵劇進一步吸收現實主義,「白雪仙、任劍輝、新馬仔、何非凡、梁醒波等,這批人都受到五六十年代電影影響」。

汪明荃強調,香港粵劇演員最大特色是「自然」,面部表情較細膩,也有內心層次,不會流於形式。粵劇講究「四功五法」,即「唱做唸打」(唱腔、做手、唸白及武打)及「手眼身法步」(手勢、眼神、身段、步法及綜合技法),演員都是「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原文請閱3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訂閲揭頁版
下載Android揭頁版
下載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