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1月18日

胡鳳意 校長訪談

啟思中學校長 首創本土學校 融合國際氛圍

從何時開始,在某些本地家長心目中,國際學校與優質教育畫上等號?想避開香港教育制度的朝令夕改,就是本地家庭,亦將子女送入國際學校。

「社會很多人放自己的小朋友入國際學校讀書,這是市場選擇,但有點不妥當。自己城市的教育制度要給家長有高質素的選擇,不是每個學生都希望走到學校門口就將自己的文化放下,走入去讀其他國家的課程、文化。」這是張紹銘當年走入啟思中學當校長的原因之一。他要開辦一間有創意的本地學校,但同時有國際化又先進的課程及風格,亦因此成就了當年全港第一間行IB課程的非國際學校。

走入啟思中學,感覺像走進了國際學校。「有些老師英文並非第一語言,例如有位主任來自南美洲,西班牙文才是第一語言,但他用英文教書多年,英文不是母語一樣流利。這就真的能鼓勵學生,別以為英文學不好,這位老師就是『人辦』!」

張校長希望營造學校成為一個大家庭,歡迎世界各地的人士在此一同學習、合作。「那這間是否國際學校呢?我說不是, 這是本地學校,但有好自然的國際氣氛,我不要求我的學生bind-in入別人的文化。」反觀香港某些國際學校,其實是將第二個國家的學校放在香港。

在香港的教育版圖中,國際學校以行IB課程為多,其自主學習、探究推動的學習方向培養出溝通、思考能力等方面更強的學生,因此,不少家長心儀國際學校。啟思學校今年踏入第十個年頭,10年前在香港採用IB課程的不是國際學校就是私校,難道IB課程就與本地教育無關?「在國外,不只津貼學校,在澳洲、美國、加拿大等地的官校都有IB課程的存在。全世界一半IB學生不是就讀私校或國際學校。開校時我校就成為香港第一間不是國際學校但成功申請做IB課程的學校。」

極重視師生關係

不過,張校長認為,學校最特別的並非IB課程,或兩個文憑試(國際IB文憑或本地DSE文憑)的成績,而是學生與老師的關係。「課程成功與否,最終關乎學生與老師的關係。而一講到關係,就與課程無關係,哈哈!」

IB課程中有一個Personal Project,是學習的重點,要求每個學生用大約6個月去實行一個自己設計的計劃,可以是畫一幅畫,也可以是印一本書。啟思曾有學生安排一個唱歌比賽,自行邀請老師做評判、決定決賽計分方法等。「他們自然會請喜歡的老師來幫忙,我亦向老師講,我並非只聘請你來教專科,我聘請你來跟年輕人打好關係。」

張校長亦要求老師自行做一個有興趣的課外活動。「我不特別緊張在外找最top的教練,找自己老師帶領課外活動的效果很特別。他有多一個角度去認識學生,學生亦能認識老師的另外一面,師生關係就如此發展出來。」

今年新加入的老師中,有一位本來任教英文,但原來他彈得一手厲害的搖滾結他,而且曾四出表演。「看到學校有幾位學生正在學習玩rock band,他就教授一些專業表演的技巧。我們很幸運,有這些這麼有愛心與鼓勵學生發揮的老師!」張校長如此在意學校中的良好師生互動,可能是母校種下的果。「舊時有不少學校都有這種氣氛。以前在聖若瑟書院讀書,當時書院有一些很有愛心的傳教士,他們不只教英文,其他科目都教,周末約我們去打波游水。當時我在本地學校享受到這種氣氛,不知不覺留意到自己學校都有相似環境。」

成為啟思的創校校長前,張校長原來早已身經百戰,而且戰績彪炳。本身在英國工作的張校長,受聘於英基回流香港,第一個任務是替當時屬新校的西島中學擔任副校長。新學校什麼老師都不夠,結果張校長教電腦、科學、數學,還有商科,以身作則,什麼都親力親為,令西島中學成為唯一一間獲得政府傑出教師及學校獎勵計劃獎項的國際學校。

後來,張校長被委以重任,開設另外兩間私校:啟新書院及智新書院。「當時英基畀人詬病,指學生讀完英基到英國讀大學,回來香港生活但不懂中文。無論曾到哪裏讀書,回來不懂中文都好『蝕底』!所以,這兩間學校要有比母語是中文的學生更高質素的課程,不能只是as a second language的程度。」

解國際學校危機

張校長正在設計兩間學校時,發生了一件大事:九龍有一間加拿大國際學校出現財政危機,突然停校。家長當然要政府救學校,尤其是要協助當年就要畢業的學生。政府最後請英基幫忙處理這個危機,張校長臨危受命當此校校長:「我根本沒有加拿大學校的經驗,課程等都不清楚,忽然之間如何幫忙?」英基當時與政府討論,也不想做長期行加拿大課程的學校,「這並非我們的專門本事」。最後學校取消了加拿大課程,並成為後來的鳳凰國際學校,當啟新書院開校後,全部學生轉到啟新。「臨時校舍是長沙灣六十年代的官校,校舍很小。這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特別在要救回一間學校,但又不可以按舊有模式去做。當年英基CEO指我最多做18個月的校長,後來做了4年!」

其實,張校長當年大學修讀物理,最初在英國教書時也以教物理為主。「父母選擇讓我們幾兄弟姊妹去外國讀書,中四中五就出國,我與兩位哥哥都去英國讀書。」當年張校長在香港讀理科班,雖然到英國後想接觸英國文學、歷史等,但因英文不是母語,而自己理科成績又不錯,在大學就繼續修讀物理科。「如果中學時期有更闊的課程選擇,入大學我未必讀理科。但在英國制度中所有中學老師都以自己的專科為核心,所以畢業後開始教書都是教物理。」

教女校深刻經歷

然而,在倫敦一間女校任教後改變了張校長的想法。「我在城市中心、經濟環境很惡劣的地方教物理,了解到自己教的科目不是最重要,反而對學生發展的幫助才是──你幫學生找到一條出路,就盡了老師的責任,而任教的科目只是一個工具。」那間女校的學生家裏都很窮,很少人可入大學,「單是物理這一科,從來沒有人A-Level及格過」。當時女校的老師流失率高,但張校長自言並非喜歡經常轉工的人, 繼續教下去又觀察到另一些事。

「我留意到學生很有興趣學習,當時很少女生讀物理,但我有心機教,見到有學生有本事,考到好成績只是遲早問題。」而張校長亦正正在此見證到她們成功的一幕。「第一次見到有學生考A-Level物理及格, 不知幾開心!分數不是特別高,但及格已是一個突破。在另一間學校教書教到考試成功都沒有這種感覺。」

張校長認為,如果他沒有教過這間女校、經歷過這事的話,可能到某階段就不會再教書,甚至轉行。「但經歷了這階段,我知道自己想繼續在教育界做事。」

結果,他在這條路繼續走下去,甚至在當地教育局當上顧問,進入了管理層。「後來自己都想回香港嘗試一下,小朋友在英國長大亦無機會接觸香港。當時留意大量廣告,因為不熟悉主流學校的要求,見到英基的就試一下!恰好西島中學的校長想要一個有不同背景的人做副校長,就聘請了我。」

當張校長站到管理行政的位置上,便宏觀地看香港的教育狀況。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每3年一次的世界級評分PISA排行榜上,香港多年來都是頭5名。「這告訴我們15歲的香港學生,其閱讀理解、思考能力、數學等是世界級表現。很多學生雖然這麼本事,但缺乏方向感、無甚自信……是否一定要不開心才可以有這種好成績?如果我們的閱讀能力是世界級,何以DSE中文科的考生有一半無資格入大學?是PISA評核太簡單,還是要反思我們的DSE在考核什麼內容呢?」

說到入大學,張校長又有一番見解:「大家都知大學學位有限,但並非因為我無本事;我有潛能,並不是大學不收我就代表我不及格。」他又慶幸啟思是新學校,能盡力幫助每位學生發揮潛能。「啟發到所有學生的潛能就是我們的抱負,為他們增值。」

張校長收生時,主要看小朋友有否興趣、熱情,是否想追求自己的夢想,成績反而次要。而經過6年時間,學校每年的畢業生中,一半前往外國升學,留港的大部分都被三間大學取錄,餘下的可能因興趣前往理工大學攻讀設計類學系。「學校會收取不同背景的學生,回看已入大學的畢業生,原來以前是band2、3成績的學生,這才是我最開心的事。」

撰文:胡鳳意

[email protected]

攝影:陳縱宇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